Tag: 身心灵

自我怀疑

身心灵修炼:自我怀疑是机会的毁灭者

怀疑是对信任的背叛。无论是胆怯于争取职场机会,还是常常自我批评,难以接受他人的赞美,这些不良情绪都有一个共同根源,即自我怀疑。 自我怀疑削弱信心,失去珍贵的机会,使我们沉浸在失落和不安之中。那么如何摆脱自我怀疑呢? 自我怀疑是一种怀疑自己判断力或价值的心理习惯。 比如,想象一下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位机会,而你一直渴望着这个职位。你迅速给经理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,表达了你申请该职位的意愿。但发完邮件后,你的思绪充斥着各种担忧和不安: 或许我没有资格去争取这个职位,市场部的约翰更胜一筹。 这份工作可能压力巨大,我不知道我是否能承受。 如果我在面试中失误怎么办?我的老板和经理会知道我缺乏自信…… 于是,当晚你再次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,收回了第一封。很快,你松了口气,但在接下来的几周和几个月中,你对自己感到失望,为不敢尝试而感到羞愧。 自我怀疑的根源 自我怀疑的根源如同习惯一般多种多样。事实上,没有一个人的自我怀疑原因完全相同。 对某人来说,自我怀疑可能源自童年,可能是童年成长经历造成的;但对另一个人而言,自我怀疑可能是在成年后出现,应对意外事件、危机或压力,如离婚或失业。 更重要的是,最初引发自我怀疑的因素通常与现在维持自我怀疑的因素不同。也许小时候受到欺凌是最初引发自我怀疑的原因,但成年后,维持自我怀疑的根本在于习惯性地寻求他人的安慰。 自我怀疑的三个常见原因:尽管诚实承认,导致自我怀疑的原因千差百别,但通常有三个常见原因: 父母的自恋。人们常说孩子容易模仿父母。但同样常见的情况是,我们过于害怕走父母的老路,以至于走向另一个极端。通常情况下,如果父母自恋,孩子可能非常害怕变得自恋,因此他们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表扬、奖励或赞美。 激励教育理念。很多孩子从小就知道,激励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自己"狠一点"。因此,孩子们常常使用过度的自我批评作为激励策略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经常会产生一种恐惧,害怕如果没有不断的自我批评和严厉的要求,他们就会变得"懒惰和软弱",再也无法取得成就。 依赖寻求安慰。每当孩子寻求父母的安慰时,这些成年人通常只会进行表扬和奖励。如果事情发展到极端,这种循环就会使父母产生救世主情结,使孩子产生不健康的依赖性。因为孩子们知道,他们可以通过向父母寻求安慰来缓解焦虑,但他们却永远学不会管理自己的焦虑,更别说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困难时做出决定。 健康的自我怀疑与不健康的自我怀疑有何不同? 健康的自我怀疑 vs 不健康的自我怀疑 ...

张开双手拥抱的女生

身心灵修炼:别一直在他人面前抱怨

什么样的人最不受欢迎? 无非是不断传播负能量、不停抱怨、浑身戾气的人。 在他们眼中,社会是腐败的,努力是无用的,世界是黑暗的,自己是无辜的,总之,没什么是好的。 他们坐下来,会不停抱怨,从头到尾数落不停,非要将自身的坏情绪传染给别人。当别人远离他们时,他们还会很委屈:这世道怎么了!说点真话都没人愿意听。 低情商的首要表现,便是把自身的小小挫折无限放大,活像个祥林嫂不断倒苦水换取同情和安慰,并且从不听劝从不改变,下一次交谈,更加恶劣。 1. 在生活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人,无论谈论何事都能扯回到自己,然后表达一些匪夷所思的观点,高傲自恋,充满傲慢,不容易欣赏美好事物,总是执着于某些点子不放,表现出自大言辞。 有些情商较低的人可能会有可爱之处,主要因为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,不太了解人际关系。 这些散播负面情绪、不愿正视自身缺陷的人,印证了一句格言: 一般智商低的人,情商更低。 2.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,如今似乎戾气满满已成为"政治正确"。 所谓情商低的人,最显著的特征是言辞粗鲁,并将善于沟通的人称之为虚伪。 要提高生活质量,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远离那些不停抱怨的人。 爱抱怨的人通常不会设身处地考虑他人,不在乎你的感受,用言语激怒你以满足自己的口舌之快,他们习惯通过诋毁他人来抬高自己,拒绝承认自身的不足和无能,典型的"对别人严格,对自己宽容"。 他们常常受负面情绪的左右,行为缺乏理性和逻辑,只关心倾吐内心不满,情商低到不会察觉身边人对其言辞的厌恶。 爱抱怨的人还不接受批评,一旦受到反对,会将你列为攻击目标,非要在言语上胜过你,随意评价你的生活。 令人不快的是,他们总是坚信自己是对的,全世界唯独他们理解真相。 3. 不擅长人际交往、无法运用和谐言辞的人不一定情商低,但如果他们在各个场合充满戾气,与每个人交往时都散播负能量,把抱怨当作交流的起点,那无疑是情商低的表现。 ...

幸福是什么

身心灵修炼:幸福是什么?

幸福,是一个古老而持久的问题,几千年来,人们不断探讨这个主题。 千人千面,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各不相同:有的人视其为沙漠中的一抔清泉,有的人将其定义为获得成就和荣耀的辉煌瞬间,而还有人把岁月静好的生活方式看待成幸福满分。 其实,幸福体验分为三类:享乐主义幸福感、实现主义幸福感和心理丰富幸福感,它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诠释和实现路径。 享乐主义幸福感 有一种常见观点是“吃好穿好”,意味着只要生活中满足吃喝和舒适的需求,就算是幸福的生活。 通常,持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倾向于回避不愉快的事情,试图减少或忽视痛苦。例如,当面临不愉快的情况时,他们可能回避或逃避,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轻易放弃,当伴侣发火时可能避开。 拥有积极情感对于保持心理平稳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,特别是对那些深陷消极情绪的人,寻找快乐是很有益的。 然而,将简单的快乐作为唯一生活目标可能只会有短暂的幸福。 因为无法回避所有的痛苦,即使物质充裕,也难以实现永恒的无忧无虑。 这种追求可能使人变得脆弱,因为挫折和痛苦是成长的机会,如果每次都回避,将会失去成长的机会,过度的肤浅愉悦最终也会让生活变得无聊。 实现主义幸福感 他们注重于内心的幸福,更关注“生活的意义”、“人生的目标”或者“追求更高的价值”。 它强调放弃眼前的瞬间快乐,以获得更深刻和持久的幸福。这种展望和期待是一些人面对痛苦的内在动力。 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和意义各不相同, 对孩子而言,这个目标可能是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, 对科研人员而言,可能是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, 对父母来说,可能是抚养孩子健康成长并自立。 这种幸福观的持有者不回避痛苦,更强调自我付出。这些人接受先苦后乐的思想,认为挑战和逆境是坚定目标和实现意义的必经之路。 举例来说,一群母亲在谈论抚养孩子时可能会抱怨,但同时她们也会承认这一过程给予她们作为母亲的幸福感。 然而,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需要注意,不要极端地只追求所谓的目标和意义,忽视生活中其他的乐趣,既要朝着远方看,也要珍惜当下的喜悦。 ...

赚钱是一种修行

身心灵修炼:赚钱也是一种修行

人这一辈子,不是在赚钱,就在去赚钱的路上。 谈及修行,人们总觉得应该断了尘缘,舍弃名利,一个人跑进深山老林里过苦日子才对。 真正的修行应在俗尘中,没有经历过人生百态,没有尝过世间百味,没有大喜大悲过,而天天喊着种花品茶、云淡风轻、超凡脱俗,不是在逃避现实,就是在自欺欺人。 但是,赚钱能让人认清自己。 我们天天照镜子,我们心里究竟怎么想的只有自己知道,我们貌似对自己再熟悉不过了。 但我们未必认识真正的自己。 我们总认为自己一定会出人头地的,一定会与众不同,活出超越周围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。 但是,当我们想要努力改变收入布局,试图多赚点钱的时候,才发现:愿望很美好,现实太残忍。 人生太多的痛苦往往来自于眼界太高,却又没有匹配眼界的实力和能力。当你学会平衡现阶段自己的能力跟外界的野心,做出切合现状的最优选择时,你就真正认清了自己。 有人说,这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: 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;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。 实际上,你只有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,别人才会乖乖把钱装进你的口袋里。 赚钱,确实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。 它需要知识、思维、眼界、野心、情商、技能、资金、人脉、运气等因素巧妙组合后,才能实现。 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心灵鸡汤,听了那么多的道理,却依然焦虑不安? 人生99%的烦恼,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琐事。生活无望的人,很难从消极情绪中脱身;要想改变这种状况,不能只关心情绪,还要切实改变生存的处境。 赚钱,才能改变生活的物质基础。不过,赚到钱,改变生活条件,并不是最终目的。 钱只能换到多一点的自由,只是让你生活享有多点的选择,不再受阮囊羞涩之苦。钱没有价值,真正的价值是这一路走来的过程。 2018年的时候,李嘉诚在一场讲座会曾说了这么一句话:创造自我,追求无我。 在赚钱的过程中,你可能受万人敬仰,也可能遭万人唾弃;你可能幸遇雪中送炭,也可能惨被釜底抽薪;你可能登上巅峰、呼风唤雨,也可能跌落谷底、万念俱灰。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