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本是万物复苏的季节,然而今年的春天却格外让人焦虑。
一方面人们谴责许多公众号“贩卖焦虑”,另一方面内心的不断蔓延的焦虑感却绑架了自己。
中年危机这个话题尽管已经被人说烂,但它却是任何人都要面对的问题。在人们观念里,职场中的35岁是一道坎,而一场疫情,却似乎让这个问题一夜之间年轻化。
说好的35岁才会面临中年危机,为什么提前到了30岁?
前两个月,知乎上一个“三十岁还没有走到管理岗的人,后来怎么样了?”引起了小编的关注,这个话题收到了千余条回复,浏览量近80万,足以反应出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。
小编花了一晚上看完这个话题下面的百余条回复,得出的结论是:
30岁当普通员工,并不意味混的不好。
30岁进入管理层,也不见得就春风得意,大多数时候依旧是如履薄冰。
PART 01
我的大学同学小王,本科毕业后就进入国家级媒体的地方分社工作。收入主要来源于采写稿件的数量和效益提成。
在一个纸媒日渐式微的时代,比起陈旧死板的通讯报道,那时候大家更愿意投身于新鲜、有活力,薪水也更高的互联网行业,运营公众号,写写网文。
而小王依旧坚守在传统媒体的第一战线上。
2017年资本寒冬到来,互联网创业项目大量破产,大量从业者充斥市场。
彼时很多公司HR发现,市场中所谓的新媒体编辑,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,内容空洞,没有情绪点,缺乏细节。
“看完他们的作品,我不清楚他们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。”一位南都系出来的资深编辑说。简而言之,就是笔杆子不扎实,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,稿子欠打磨。
此时,年近30的小王已经在一年前经过内部考核,在与竞争过几十人之后顺利拿到了国企的编制,他依旧是一名普通记者,尽管薪水涨了不少。
“人们常认为30岁就要功成名就,但传媒行业并不是,培养一个资深记者需要3至5年的时间。”30岁,他的职业生涯才“刚开始”。
比起自己领导,小王过的很踏实,一方面收入在部门内仅次于主管,另一方面常年的外出采访,积累了大量人脉,就算哪天想自己出来创业,也不愁没有资源。
平心而论,无论一个公司或是企业规模如何,坑位总是有限的,毕竟僧多肉少,普通人还是大多数。与其迷信“30岁就要进入管理层”,还不如多开拓一下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手头资源。
PART 02
“30岁做管理”成为当下很多人的执念,为什么?
在他们眼中,职场的发展路径往往只有一条:员工-老员工-主管-经理-总经理-董事会….
这条晋升道路如今仍适用于传统行业领域。
尤其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,所有人都渴望平步青云,年少成名,而在传统雇佣关系中,我们也被灌输着“水往低处流,人往高处走”的发展路径。
可在未来职场,个体价值更被强调。
在互联网时代下,传统雇佣关系正发生着改变,欧美和日本式的终身雇佣制变得不合时宜,员工与老板间更强调社会契约,互利互惠才是契约的前提。
如同小王,5年的记者经验让他在本地传媒圈如鱼得水,他不想带团队、背业绩,只想好好的履行好作为记者的本分,写好稿子,为自己的发声负责。最多在有余力的时候接点外活。
如此特立独行,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对他专业度的认可。
在传统新闻业日渐年轻化的趋势下,小王已经变成了许多人口中的“王老师”,哪怕他还不到30岁,哪怕他的记者证上依旧写着“记者:王XX”…
事实证明,专业,才有话语权。
有的管理者离开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,一方面对方不认可你在前公司的职级,因为职级对于你对新公司的贡献并不呈正相关;另一方面,个人也无法接受低于该职级的职位和待遇。
更不要说名片上一堆title,却无法讲清楚一个专业问题的人比比皆是。没有专业厚度的加持“管理岗”,无非是外表华丽的装饰品,没有任何意义。
其他的一切都是虚的,只有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和资源,才是实的。
PART 03
在外人看来,人们对管理岗存在许多误区,然而,大多数人在30岁的时候,都干不到管理岗。
马云30岁的时候还在经营自己的海博翻译社
王健林30岁还在当兵,31岁国家大裁军才转业离开
刘强东30岁还在4平米的档口卖光盘
李彦宏30岁回国创业天天睡宾馆…
在前两年互联网创业潮中,各种媒体也开始了各种“造神”运动,爱吹捧某个创业者20岁就当上了CEO,谁又是福布斯榜30岁以下“杰出青年”,哪个95后主播仅靠直播卖货就月入10万….好像30岁没有成绩就要被同龄人抛弃了。
事实又如何呢?
资本寒冬过后的互联网公司很少能活下来,当年的创业明星们也逐渐销声匿迹,市场上流动着许多“产品经理”“高级设计师”“资深编辑”“资深运营”….
一方面,无论你多么高级,多么资深,还是要用作品和实力说话的。另一方面,管理层坑位有限,公司越大,管理层流动越低,就算你能力卓绝,获奖无数,也要等着上面的人屁股挪走了,才有机会。
其次,进入管理层,并非职场唯一出路。
我周围有不少同事和朋友,职位也都是“项目策划”、“文案编辑”、“前端工程师”、“UI设计师”等…然而这些岗位都是需要专业能力或是专业技术的,晋升的空间也并非仅限于管理岗,也可以往专业岗位发展。
本行做到足够专业,你才有含金量!
第三,管理岗一点也不轻松,更不意味着地位和稳定。
中层管理人员是最没有安全感的,一方面你要背负各种KPI和团队指标,压力只有自己知道,另一方面未来前景极其有限,可替代性极高。
如果没有相应的人脉,从头再来的几率极大,最近一段日子经常可以听到以前那个公司的内容总监去做销售的,哪个公司的高管失业后去做快递员了….
真正大佬们30岁都还在“搬砖”呢,你为什么要那么急呢?
PART 尾 声
李淙翰老师曾说过:“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,只能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,犹豫不决,失去自我,丢失自我的价值。”
上学时比成绩、特长,工作后比职位、年薪。似乎我们的人生总是在跟别人比较。同理,30岁做到管理岗又如何呢?前面还有一堆年薪比你高,成就比你大,还比你焦虑的。
与其比较,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,投资自己,提高自己的专业含金量,让自己不断成长。不需要用“管理岗”的身份来欺骗自己,也不需要别人的一句“好厉害”带来的虚荣。
提升个体价值,让自己持续保持增值,才会拥有真正的安全感。
✅免费订阅《李氏易学能量圈》Telegram,即时掌握最新消息!【点击这里】
✅追踪《易经富有密码》FB专页,掌握第一手新资讯!【点击这里】